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篇
电工技术   2篇
综合类   30篇
化学工业   3篇
金属工艺   1篇
建筑科学   51篇
矿业工程   1篇
轻工业   12篇
石油天然气   5篇
无线电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1篇
冶金工业   1篇
自动化技术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31.
梁实秋是我国学贯中西的著名学者,能很熟练地使用中英文进行创作并在翻译中巧妙地进行两种语言的转换。作为第一个独自完整地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译者,他的译作已经成为莎学研究专家和学者的重要参考资料。本文将结合梁实秋的译作,重点论述他如何运用以句子为单位的直译及直译加注的翻译方法来重现原作的精神风貌,以供当今翻译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32.
高亦兰 《世界建筑》2006,(11):134-135
本文介绍了60年前梁思成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的办学思想。文中概括为3个方面:以“体形环境论”为核心安排教学体系;调整基础训练和建筑设计教学内容;重视文化修养,重视在教学中引入某些人文学科。最后,分析了梁思成的办学思想和他的文化观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3.
通过对中国营造学社发展历史以及对梁思成进行古建筑调查研究实践的考察与研究,论述了梁墨成在学社工作期间所取得的学术成就及其对学社发展所做出的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34.
冀南民居"两甩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北南部院落住宅受特定的地理特征、生产方式、审美心态等因素影响,具有鲜明的地区特色。本文通过对冀南武安地区典型民居“两甩袖”院落住宅在平面形式、建筑技术、艺术等方面的分析,阐述了该地区建筑特点,借以唤起对这一广大区域传统民居建筑的关注和保护。  相似文献   
35.
陈锐 《城市规划》2016,(12):130-136
1930年代,梁漱溟以传统儒学思想为源头,提出文化路径的"乡村建设理论",主持"创造新文化,救活旧农村"的邹平实验,并以系统的理论指导和全面的具体实践卓然不群。研究从梁漱溟的哲学思想及其《乡村建设理论》出发,将邹平乡村建设实验置于当下乡村现代化语境中剖析,总结四个基本方面:文化崩溃的本质问题认识、差序格局的组织构造介入、文化路径的多元主体参与、乡村尺度的实验话语建构。基于这一解读,研究最后提出乡村建设的"实验路径",以应对乡村建设模式的转型,触发基于中国传统哲学的乡村建设理论建构。  相似文献   
36.
发现独乐寺     
梁思成1932年发表的《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是"发现独乐寺"的标志,也是中国建筑学术史上的里程碑。尽管考察的契机缘于关野贞此前的偶遇,但梁思成的研究并未局限于辽代建筑的视野,而是致力于隋唐以来的整个中国建筑史的架构。这一研究有相当复杂的学术脉络,不仅根植于"巴黎美术学院—宾大"的建筑学知识体系,而且直接受到东西方不同背景学者的影响,还大量使用了中国传统的建筑术语,并以古雅的汉语写作。这一研究的实质是西方学术的一种"中国化",如果拓展到更宏观的视野,是中国的"现代化"的表现。"发现独乐寺"作为包含一系列历史事件的复杂集合,则是中国今天仍在持续的"现代化"这一历史进程的缩影。  相似文献   
37.
肖冰 《华中建筑》2011,29(12):8-11
该文是作者“梁思成研究的回顾”系列研究的一部分,文章分为“梁思成热”、“各时期相关研究特点”、“台湾学者的研究”等,文中重点回顾了关于梁思成的研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同时对不同时期学者的研究背景、研究成果等进行了分析,目的在于能够借助前人的方法及成果去辅助理解梁思成先生的建筑理论,使人们更加客观、理性的去...  相似文献   
38.
龚珍 《中国园林》2020,36(12):141
古典园林存在着2种主要的观景模式,其一是谢灵运为代表的“登高静观”,审美主体在登临高平位置后自上往下俯瞰,获得的是以片区单元形式来呈现的低分辨率图片式全景视野,偏重于自然景观的雄壮气势;另一类是陶渊明为代表的“低地行观”,因主体的移动而获得流动的视野和动态的景观,主体因更贴近于景物本身而能捕捉到景物高分辨率的细节,取得的是各个面向的身体美学与小尺度的优美景致。谢灵运与陶渊明式观景模式一前一后影响了古典园林中的观景及景观呈现。此二者主次关系的变换发生在中唐时期,柳宗元的“旷奥两宜”标志着贵族时代审美影响力的减弱,促成了园林结构内部景观要素的重组,并拉启了古典园林世俗化的“江南时代”的序幕。  相似文献   
39.
小说《灵旗》体现了较高的美学水准,对当前抗战小说的创作依然具有借鉴价值。从思想主题上看,该部小说的写作超越了社会结构视野以及战争本身,而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来反思人的命运、战争的残酷以及历史理性的荒谬,其内蕴着一种可贵的哲理精神。从形式上来看,这部小说运用了意识流、心理刻画以及"超现实"等多种艺术手法,具有艺术创新的自足性和启示性。  相似文献   
40.
明末清初的两淮盐政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朝末期,魏忠贤党羽对两淮盐利大肆搜括,论者比之绝流而渔。袁世振在推行其纲运法时,曾许诺用十年时间疏清积引,然后年年行新引,商人不再有资本被压之苦。但实际表明,直到明朝末年,该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明朝正额盐每年约70万引,到万历年间时,灶户只上缴约37.32万引,其余部分则因灶户逃亡及赈济等原因而被免除。只是这部分盐课并没有被免除,商人凭引到官仓已领不到这部分盐货,他们必须另出代价,通过"卖补"的方式予以解决。另仓盐折征中应补偿给商人的折价银每年约7万两,商人也从未得到过。清朝初年两淮行盐额度与课额,以及仓盐折价等,都是由明朝沿袭而来,但清代纲运法肯定不是对袁世振纲运法的继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